Nikon Zf 是目前市面上唯一有著復古外型的全幅相機,有一大堆來自 Z9、Z8 的進階功能、有著 Nikon 最強的防手震、可以錄 4K 60 fps 10-bit N-Log 影片長達 125 分鐘,這篇文章來說說我使用了融合高科技和老靈魂的 Nikon Zf 四個月的心得!
以下大部分只要是沒有 Nikon Zf 出現的照片,就都是使用這台相機拍的,樣片可點回 flickr 查看 exif,內容由開箱影片重新排版而成,如果喜歡直接看影片也歡迎,N-Log 錄影測試也有包含在裡面!
我想先用一句話總結一下這段時間的心得:
「我真的太喜歡 Nikon Zf 這台相機了!」
我對這台相機,或甚至是對 Nikon 整個品牌,想說的實在有點多,有些其實已經寫在了 Nikon Z fc 的開箱影片,那時候很多人的留言都寫了「可惜不是全片幅」,很高興 Nikon 聽到了大家的聲音,推出了這台不僅僅是全片幅版本的 Z fc 的機器,而更是承襲了許多來自 Nikon Z 系列目前最強大的 Z9、Z8 上的各種技術的相機,接下來除了外觀設計、功能、規格、錄影拍照的實際表現以外,也會提到我到底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台相機,還有 Zf 適合什麼樣的人入手。
Nikon Zf + 40mm f/2 Kit 鏡組開箱
先簡單帶一下開箱,我選擇的是搭配 40mm f/2 的 Kit 鏡組,國祥貿易公司貨。
盒子打開是一條 USB-C to USB-C 傳輸充電線,和一些說明書之類的。
下一層就是相機本體和鏡頭,第一眼看到真的只能說太漂亮了!
細節待會會再提到,然後裝上鏡頭就可以開工了。
對了,現在沒有附傳統的電池充電器了,直接透過相機機身的 USB-C 孔就可以充電。
或是我手邊有用了超過十年的原廠充電器也可以繼續沿用。
既然提到了充電孔也就順便提一下,這個 USB-C 孔也可以用於資料傳輸,等於能直接插上電腦,把機身當作讀卡機。
往下還有耳機孔、D 型 HDMI 線和麥克風插孔。
由於耳機和麥克風是分開的,也就代表拍攝時可以一邊用耳機監聽了。
Nikon Zf 致敬 FM2 的外型
先說外觀,和 Z fc 一樣,也是致敬 Nikon 經典相機 FM2 的外型,不過尺寸上比 Z fc 大了一圈。
而且致敬 FM2 的不僅僅是外觀方面而已,實際拿在手上,你是能很明顯感覺得出來這個金屬機身的質感真的很棒,很有以前的相機的手感。
之前我也玩過一些其他品牌的、照片看起來也不錯的復古外型的相機,但真正拿在手上的時候,其實是會明顯感覺得出來,就是一個冰冷的科技產品,這點在 Zf 上是完全兩回事,我相信有真正摸玩過 Zf 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實際把機身握在手上的時候,你是能感覺到這台相機是有「靈魂」的,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我實在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了,這點後面我會再詳細說明 。
Zf 的頂部按鈕配置可以說「幾乎」和 Z fc 一模一樣。
頂部從左到右分別就是模式切換撥桿、ISO 轉盤。
快門轉盤、電源鈕、開始和結束錄影的按鈕和曝光補償的轉盤。
這幾個轉盤是用黃銅打造的,摸起來的手感、轉起來的回饋感都比 Z fc 還更紮實。
網路上甚至有人教你怎麼做舊化,看起來也是另一種不同感覺。
除此之外也和 Z fc 一樣,都有一個顯示光圈的小螢幕。
拇指和食指的位置分別各一個轉盤,方便調整光圈、快門或各種設定。
握持相機時,無名指這邊也都有一顆可以自行設定常用功能的快捷鍵。
像我自己是設定成了對焦相關的切換,按住這顆按鈕轉後面的轉盤是切換對焦模式,按住搭配前方轉盤則是對焦框的大小、形狀選擇。
而背面和 Z fc 也非常接近,同樣也都有著翻轉螢幕,不過尺寸大了一點,從 3 吋變成 3.2 吋。
用在拍照時可以更沒有角度限制來取景。
而拍攝影片時,對於對著鏡頭講話的畫面,真的省了非常多麻煩,如果會在外面拿著相機自拍 vlog 之類的,那這塊翻轉螢幕肯定是更加分的設計了。
外觀上有一點明顯跟 Z fc 不同的,是多了淺淺的握把。
雖然說單純以致敬 FM2 這點來看,本來就不應該有握把沒錯。
不過我覺得這個不起眼的握把,確實手感上比 Z fc 好太多、太多了,但這點當然是相對而言,如果像我一樣是用習慣傳統單眼,或現在的 Z8 這種有著大握把的相機,那還是能明顯感覺長時間握持是比較吃力的。
但對我個人來說,Zf 本來就是相對 Z8 輕鬆愜意很多,也算是比較不會用來長時間大量拍攝的工作用相機,這點對我影響就不大,如果有這種需求的話,或許可以考慮買個額外的握把,會對長期握持輕鬆很多。
另外有個和 Z fc 不太明顯的相異之處,是快門鈕上面有了螺紋,可以轉上傳統的快門線。
然後你就會發現快門按不下去!
對的,這只是裝飾用的存在,讓你可以加上自己喜歡的快門鈕小裝飾。
重量的話,如果跟我在拿到 Zf 之前,使用頻率最高的 Z8 比起來是輕不少的。
Z8 含電池 910g,Zf 僅 710g 的重量,對我來說就是相對輕巧的隨身機,特別是搭配 40mm f/2 這顆 Kit 鏡的話,880g 的重量也還是比 Z8 單機身輕。
但如果是和 Z fc 的 445g 相比,就真的是重了不少。
甚至和 FM2 的 515g 比也是重的。
所以說重量這點我無法直接回答你到底重不重,這個答案實在得由你平常是否有背相機的習慣,又是背哪種相機來回答,總之對我來說,含 Kit 鏡 880g 的重量,能得到全片幅的畫面、強大的性能和超高的可用 ISO,都是絕對值得的代價,重量這點我覺得沒什麼好挑的。
Nikon Zf EXPEED 7 處理器與自動對焦
說到性能,這是讓我深深覺得 Zf 不只是全幅版 Z fc 的最大原因,Nikon Zf 採用的處理器,是和 Z9、Z8 相同的 EXPEED 7。
自動對焦
最直接、最有感帶來的優點,就是自動對焦真的超級可靠,尤其對於拍人、拍動物的主體偵測,Zf 去追蹤眼睛的功能非常聰明,無論是用在拍照還錄影都是。
像我頻道中主要對著鏡頭講話的畫面,Zf 在我過去四個月使用以來,成功率是 100%,也就是只要確認了有打開主體偵測功能,我就可以完全放心交給 Zf 拍攝,從來沒有失誤過!
當然如果在極端一點的情況,譬如光線過於昏暗,或是主體在劇烈移動,那或許無法到達 100%,但成功率也都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且阿貓、阿狗、鳥類、汽車、機車、火車、飛機或腳踏車也都能偵測。
這段時間用起來,Zf 的自動對焦是讓我非常滿意的。
防手震
還有一點對於拍照成功率可以大幅提升的技術,也就是高達 8 級的防手震(8 級需搭配對應鏡頭)。
這可是超越了 Z9、Z8 的一大優點,也是目前 Nikon 史上最強的減震性能(補充一下:在 Zf 之後發表的 Z6III 也有同級防手震),我試過搭配 40mm f/2 這顆鏡頭,手持曝光 1 秒都算是非常輕鬆的一件事。
而用在影片拍攝的時候,相機的防手震搭配 Final Cut Pro 內建的穩定功能,三腳架模式一打勾,手持拍出來的畫面,是可以做到像是真的用了腳架一樣,防手震這點讓我印象很深刻。
竟然有雙原生 ISO
另一個對於凝結瞬間有著直接關係的是 ISO,錄影時隨著把 ISO 越拉越高,畫面中的噪點越來越明顯。
但是到了 6400 的時候,「啪」一下,畫面突然就變乾淨了!
是的,Nikon Zf 有雙原生 ISO,但官方似乎從來沒提過這件事。
之前看影視颶風測 Z9 的影片,Tim 有一句話讓我覺得實在形容太貼切了,他說「Nikon 就是個老實人」,這點在 Zf 上也又一次印證了,雙原生 ISO 這很值得拿來提一下吧?但我在官方的網站或宣傳中似乎真找不到他們自己有提過。
ISO 2500
ISO 4000
ISO 5000
總之我目前用下來,是還沒有遇過 ISO 不夠用的情況,即使在昏暗的酒吧,配個 40mm f/2 這顆 Kit 鏡也是很 OK 了。
ISO 4000
而且現在 Lightroom 的 AI 降噪真的很猛,兩者搭配起來,要在昏暗的地方拍出純淨畫面的照片,Zf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再提一個我很喜歡 Zf 的一點,快門聲,這其實我該說「有點懷念」嗎?
就是其實我是先用了一陣子 Z8 才拿到 Zf,而純電子快門的 Z8 是完全沒有任何聲音和震動的,當然是可以打開「快門聲」這個功能,而且電子快門也有電子快門的優點,這是肯定的。
但偶爾還是會覺得按下快門的真實聲音和回饋感是一件令人身心舒暢的事,Zf 出乎意料在這點,補回了這個我生活中會想體驗和想聽到的東西,而且我覺得 Zf 的機械快門聲是非常、非常好聽的。(影片中有收一段收音,有興趣歡迎聽聽看!)
順便提一下,其實 Zf 是可以進入選單,指定要用機械快門,或只用電子前廉快門的。
但我個人是覺得沒有極端特殊需求的話,通常設定在自動,交給相機去判斷就可以了。
Nikon Zf 續航力
至於 Zf 的續航力,因為我還有一台 Z8,所以 Zf 比較不會拿來超大量的高強度拍攝,但過去幾個月用下來,即使是只帶一台 Zf 出門,也從未發生過把電池用到乾掉的情況,根據同樣用 Zf 的朋友表示,他曾經一顆電池拍了 3,800 張照片。
所以我想續航力表現應該算是不會讓人失望的,而且對我來說,因為兩台的電池都是 EN‑EL15c 和以前相機的 EN‑EL15 能夠共用,間接也省了一筆添購電池的錢。
從 Nikon Z9、Z8 下放的旗艦功能
拍照方面有幾個原本更高階相機才有的功能,也都被下放到了 Zf,第一是「預先釋放捕捉 / 拍攝」能讓你拍到在實際按下快門之前的照片,對於拍攝那種稍縱即逝的畫面應該很有幫助。
順便提一下連拍,Zf 拍攝 JPG 時可以每秒拍攝 30 張,若拍攝 14-bit RAW 格式,則可以每秒 14 張,因為我比較少拍攝動物或運動賽事之類這種需要大量連拍的題材,這些數字對我來說是完全過剩的。
經常拍攝上述題材的話,第二點也會非常有感,那就是新的高效率壓縮 RAW 格式,也就是旁邊多一個星星的選項。
可以在幾乎不影響畫質的情況下,把照片容量減少大約 30%,這對於在外面拍攝減少記憶卡的容量,或是回家後長期儲存的硬碟空間,都是能非常有感減少壓力的。
啊,不過不確定到底是蘋果還是 Nikon 的問題,在 macOS 的 Finder 至今都是無法直接用空白鍵,來預覽新的高效率壓縮 RAW 格式。(有觀眾補充,似乎各家都是這樣?)
只能用其他軟體才能看到縮圖,像是 NX Studio,或是我後來就乾脆都開 Lightroom,雖然也不是看不到,但我想大部分 Mac 使用者,應該都和我一樣,是很習慣偶爾會點一下空白鍵,來用更大的視窗預覽照片吧?
其他來自高階機種的還有拍攝 HLG,也就是 HDR 照片的功能。
還有如果經常拍攝銀河、星空之類,需要長時間曝光的話,「星光顯示」可以節省非常多構圖時間。
對擁有 Z8 的我來說,2,450 萬像素雖然相對低,但會覺得反而比較像優點,主要就是綜合了上面提到的,這台相機對我來說比較以日常拍攝為主,像素很夠用了。
其次是這樣帶來的檔案容量大小,對硬碟來說壓力輕鬆不少,而如果希望入手 Zf 當作唯一一台相機的話,其實有個功能叫做「像素位移拍攝模式」。
相機會以移動感光元件的方式進行連拍,最高可以拍攝 32 張 RAW 照片,然後丟上電腦打開 NX Studio ,就可以合成出最高 9,600 萬像素的照片。
對於提升照片細節有很大的幫助。(以下兩張可能要點到 flickr 看原圖比較明顯)
不過這功能比較無法用來拍攝會移動的物體就是了,否則在合成之後,有移動的東西,就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紋路。
柔膚與人像印象平衡
那如果經常拍人,還有兩點對於 Nikon 目前的相機來說,算是比較少見的新功能,第一是柔化肌膚。
總共有三段可以切換,效果我覺得算很不錯,即使開到最強也不會有那種非常明顯或誇張的塗抹感。
而且這功能最聰明的一點,就是只有偵測到畫面中有人類為主體的時候,會針對膚色進行柔化,所以並不需要擔心拍攝其他東西的時候,會犧牲掉一部分畫面銳利度的問題。
第二是「人像印象平衡」。
簡單來說就是微調人臉和膚色的色相和亮度。
有點像是以往我們拍攝之後,進到 Lightroom 把人臉單獨畫上遮罩去打亮或進行其他處理這道程序,只是內建在相機裡面,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完成了。
內建有三個模式可以快速切換,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更細的調整。
這功能理論上也是只有偵測到膚色的時候會啟用,不過某些情況就是要注意一下畫面中,是否有類似膚色的顏色出現,有的話,可能也會被影響到。
再來是 Nikon Z fc 影片中也有提過的 Picture Control。
這是在 Nikon 家有點類似內建的色彩濾鏡的選項,這次 Zf 新增了「濃豔色調人像」是我拍人的時候非常愛用的選項,會比以往 Nikon 相機都有的「人像」飽和度再高一些。
搭配前面提到的柔化肌膚和人像印象平衡,可以在直出 JPG 的時候,省掉非常多瑣碎的後製,那如果是拍攝 RAW 的話,這些選項也是都可以在電腦上的 NX Studio 上進行修改或套用,所以我個人是建議,硬碟空間還 OK 的話,盡量都拍 RAW + JPG 啦!
即使你可能是剛開始想接觸 RAW,還沒有這麼熟悉這個東西,但保留了這些類似傳統底片的原始 RAW 檔案,日後想挖出來重新用新技術去解 RAW 照片的時候,你會很感謝自己有好好保留 RAW 檔案的。
對了,關於 Picture Control 的詳細介紹,包含怎麼自己進行詳細的調整,或是去下載別人做好的模擬某些特定底片的色彩效果,我已經寫完一篇完整的教學,之後會再來分享。
N-Log 錄影測試
接下來說一下影片拍攝,我的頻道往前翻一點,其實有很多影片就已經是用 Zf 進行拍攝的了(影片資訊欄都有寫使用的器材),日常拍攝或是說頻道的影片中,我最常用的規格是 4K 30 fps。
由於是 6K 來過採樣的,會比一般的 4K 畫面更銳利、更紮實一點,其實 Zf 最高可以拍到 4K 60 fps,不過會有差不多 1.5 倍的裁切,也就是接近 APS-C 片幅那樣。
Zf 雖然無法像 Z8 那樣拍攝 12-bit 的 N-RAW,但是有我認為後製空間夠大,檔案大小也比較折衷的 10-bit N-Log。
其實我即使是用 Z8 也不會拿來拍 N-RAW,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檔案大小,第二是我自認根本還無法駕馭,整套工作流程我都還不熟,所以在 Zf 上,主要我就是簡單、輕鬆拍攝的話,會選擇 H.265 10-bit SDR 偷懶,如果希望能保留多一點調色空間,就會選擇 N-Log。
而且在某些時候,與 Z8 搭配當作第二台鏡位時,兩台都採用 N-Log 來拍攝,對我來說就方便很多。
雖然畢竟感光元件不同,色彩上肯定還是會有一點點差異,但工作流程上還是幫助我省掉了超多時間、力氣。
總之在影片拍攝上,有著更專業用途的 10-bit N-Log,有著目前 Nikon 最強的防手震,有著 6K 過採樣的無裁切 4K 30 fps,對我來說 Zf 的錄影功能,無論是日常拍攝,還是當作工作用的第二台機器,都算是完全夠用的。
再來我想提個 Zf 讓我覺得樂趣十足的地方,那就是鏡頭!
Nikon Zf 鏡頭與轉接
除了陣容越來越完整的新的 Z 卡口鏡頭以外。
首先你可以使用官方的 FTZ 轉接環,來將 Nikon 過去接近 100 年的 F 卡口鏡頭都轉接到 Zf 上使用,無論是數位單眼時代的 D 開頭有自動對焦的鏡頭,還是更前面底片時代 F 開頭的手動鏡都可以,像我差不多十年前在日本和 Nikon F3 一起入手的 50mm f/1.4。
或是用 D90 到 D810 時期常用的其他鏡頭都沒問題。
如果轉接的是具有自動對焦的鏡頭,那拍照方面的體驗,我的體感跟沒有轉接其實差不多,對焦一樣又快又準。
但錄影的話,或許是因為當時很多鏡頭根本沒有考慮過將來有一天會大量被拿來錄影,自動對焦在某些情況會沒有這麼靈。
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即使轉接上只有手動對焦的鏡頭,那前面提到的自動辨識人類或阿貓阿狗主體也都能正常運作!
而且按下放大的按鈕,相機會自動去放大有偵測到主體的地方,新的晶片所帶來的方便性,一樣能在這些老鏡上帶來很大的幫助。
其次是除了 Nikon 自家的鏡頭以外,像我其實也有一台 Leica M9-P。
手邊有兩顆 Leica M 的鏡頭,就可以買一個叫做「天工環」的轉接環,讓 Leica 的 M 系列鏡頭也都在 Zf 上使用。
而且這神奇的東西,還能讓只有手動對焦的 M 鏡頭,也具有自動對焦的功能,上面提到的主體偵測也都正常運作。
這個東西之後我再來拍個單獨的詳細介紹影片,總之透過轉接,老的 Nikon 鏡、Leica 的 M 系列,甚至是 Sony 的鏡頭,都是可以搭配 Zf 使用的。
Nikon Zf + Leica 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
Nikon Zf + Leica Super-Elmar-M 21mm f/3.4 ASPH.
Nikon Zf 小缺點
雖然我真的很喜歡這台相機,但接下來我想說一下這段時間用起來覺得不太順手,或是一些或許你也會希望知道的、該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前面不是說翻轉螢幕很適合自拍影片嗎?
不知道 Nikon 是不是把會使用自拍影片的使用者,都定義成了比較偏向麻瓜一點點,我發現在把螢幕翻轉過來之後,似乎是無法顯示曝光分佈圖的,目前比較折衷的辦法,就是稍微翻回去一點點,就會得到一個⋯⋯
⋯⋯需要倒著看的曝光分佈圖。
原本我想說以上這點,如果真的有必要,反正我有買一塊監看螢幕。
但是當我有一天真正遇到 Z8 要借朋友錄東西的時候才驚覺,啊,Zf 並不是全尺寸的 HDMI。
我手邊根本沒有線可以接上去,所以有外接監看需求的話,這也需要注意一下,得多額外準備一條線。
其次是翻轉螢幕其實在翻轉的過程,是會卡到麥克風、耳機孔的。
需要在插入這些前先把螢幕翻轉好,否則就會有點麻煩。
類似的還有鎖上腳架快拆板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像我一樣的情況,如果不先拆除快拆板,有可能無法完全打開電池和記憶卡的這塊機關,像我搭配的快拆板就是記憶卡還可以勉強拿出來,但如果剛好遇到沒電,就只能麻煩一點,先拆掉快拆板了。
還有當你要取出 MicroSD 卡時,一定得先拿出電池、拿出全尺寸的 SD 卡,才能碰到 MicroSD 卡。
幸好這張我主要是當作避免忘記帶卡的情況,幾乎保持插在機身,要取出 MicroSD 卡比較繁瑣這件事,還不至於對我造成什麼頻繁的困擾。
外觀也有一點我覺得有點可惜,就是 Zf 的外型這麼棒,目前卻只有 28mm f/2.8 和 40mm f/2 兩顆鏡頭是有做復古外型的。
我個人是覺得無論接上其他 Z 系列的新鏡頭,還是轉接上其他老鏡頭,外觀看起來都會有那麼點古怪。
希望之後會補上越來越多復古外型的鏡頭。
然後是選單,我一直覺得 Nikon 實在該大改一下選單邏輯了。
有好多常用功能是被藏在很深的地方,譬如前面提到的星光顯示,雖然可以透過設定快捷鍵會有幫助,但偏偏 Zf 就只有這麼一顆,對於用習慣 Z8 的我來說,快捷鍵有點不太夠用。
喔對,用習慣 Z8 的話還有少了一點,我會覺得 Zf 少了可以設定使用者 A、B、C、D 的選項有點可惜。
譬如我的 Z8 就是設定了 A 是拍攝 30 fps 沒有減震,用來拍攝上腳架的畫面,B 是 60 fps 有開防手震,用來拍攝手持,C 是 120 fps 用來拍慢動作⋯⋯等等,就不必每次分開進行太多細部的設定。
另外,如果像我一樣會拿來大量拍攝影片的話,Z9、Z8 有的問題,Zf 也有,那就是如果裝上滑軌,並且打開防手震,拍出來的畫面會產生看了很不舒服的奇怪抖動(影片中有畫面)。
我試過無論開 Normal、Sport 或電子減震都一樣,後來我的做法就是完全關掉,雖然不開也是會有來自滑軌的輕微震動,但相對打開減震產生的奇怪畫面扭曲,自然的物理抖動進到軟體去選擇穩定,處理出來的畫面在我看來是比較舒服的,很希望 Nikon 趕快處理這個問題,否則對於偏專業的使用者來說,滑軌可以說是必需品,每次都得記得先關掉防手震,會造成體驗不佳。
最後這個嚴格說起來不算缺點,就是在使用 Z8 之前,我用的是 Z6 第一代,重播的按鈕在左上角,而 Z8 卻改到了右下角,好不容易用一段時間習慣了,嘿?怎麼 Zf 又跑回左上角了⋯⋯。
就像 PS5 的 〇 和 ✕ 一樣,我至今還在錯亂,雖然這幾點都不算是完全無解的問題,但我真的很喜歡這台相機,也希望 Nikon 能讓使用體驗更佳(特別是錄影方面!)才能吸引更多動態影像創作者一起加入 Nikon 的行列。
Why Nikon Zf?
再來回答一下最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我特別、特別喜歡 Zf?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前面在講按鈕配置的時候,我忽略了一個地方沒講到,那就是拍照和錄影模式的切換鈕旁邊,還有一個「B&W」的選項。
這個東西切過去,相機就會變成黑白的拍照模式。
雖然說穿了這其實也就是套用一個黑白的 Picture Control,但我覺得 Nikon 願意把這樣的功能,單獨做成一個觸手可及的、硬體上存在的開關,真的是很難在其他廠商看到的做法,而且我非常喜歡 Nikon 對於黑白的調整,拍出來的效果非常棒。
如果你有看過我的 Z fc 開箱,可能有留意到,那時候其實對於外觀致敬 Nikon FM2 這點,我只用了一張照片帶過,但這次不一樣,我真的弄了一台 FM2 來感受其中的精髓!
Shot on Nikon FM2
當我深度使用 Zf 和 FM2 後,才更驚喜的發現許多小細節都是一致的,例如鏡頭釋放鈕的設計,外圈是金屬,裡面是亮面塑膠。
而 Zf 把螢幕翻轉過來後,整台相機乍看起來,真的不像是一台數位相機。
搭配前面提到的轉接老鏡、輕鬆切換黑白拍攝模式的按鈕,就連我手邊這顆生產於 1964-1972 年之間的 NIKKOR-H Auto 50mm f/2 也能轉上去。
這種穿越時空產生交集的感覺真的很奇妙,這顆鏡頭問世時,連我媽都還只是個小朋友。
如今卻能跟我三十幾歲時擁有的全新數位無反光鏡相機完美搭配。
橫跨 40 年的兩台相機,都能裝上這顆 60 歲的鏡頭,這種跨時代的體驗,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技術,以操作門檻更方便、按下快門的成本更低的方式,享受 Nikon 超過百年來的光學魅力。
Nikon Zf + NIKKOR-H Auto 50mm f/2 (1964-1972)
Nikon Zf + Ai-S NIKKOR 50mm f/1.4 (1981-2021)
Nikon Zf + Ai AF Nikkor 50mm f/1.4D (1986-2021)
Nikon Zf + NIKKOR Z 50mm f/1.8 S (2018-)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台有歷史脈絡、有一直以來以耐用、精良的品質聞名世界的 Nikon 所生產的一台,有「靈魂」的相機。
Nikon Zf 購買建議
所以 Nikon Zf 到底適合什麼樣的人購買呢?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如果你沒有任何相機,或是說沒有全幅的相機,想要一次到位,那我認為 Zf 在拍攝靜態的照片來說,有 RAW 和 JPG 分別 14 張和 30 張的連拍、有來自高階機種的預先釋放捕捉、高效率 RAW 壓縮、9,600 萬像素的像素位移、有效果很棒而且還具有調整空間的內建柔膚和人像印象平衡,以及可以玩出很多花樣的 Picture Control。
錄影更是具有由 6K 過採樣的 4K 30 fps 無裁切,或最高 4K 60 fps,還可以連續錄製高達 125 分鐘,而且有 N-Log 提供了很大的調色空間,對於動態的影像創作也算是非常強大。
而且主體辨識、對焦性能、防手震也都讓我超級滿意,買!
第二就是偏專業使用者,或是像我一樣有了 Z9、Z8 這種更高階一點的機器,想要一台相對輕巧又外型好看的隨身機,而且這台隨身機的性能又不至於和原本的高階相機差距太大,或是希望把手邊的老鏡頭轉接到新的、夠強的數位機身上來使用。
Nikon Zf + NIKKOR-H Auto 50mm f/2
那 Zf 真的會是一個能讓老鏡重獲新生的好選擇。
畢竟現在復古外型的全幅機,也就只有 Nikon Zf 這麼一台嘛,買!
歡迎加入台灣 Nikon 使用者 Discord 社群
喔對了,我發現台灣真的好少使用 Nikon 拍攝動態影像的創作者,我最近在研究 Discord 就順手創了一個台灣 Nikon 使用者頻道,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想問,或是想一起研究網路上資料還不太多的 N-Log 的工作流程,都非常歡迎加入,其實我也還沒想好這個頻道會往哪裡發展,總之我是希望至少能讓 Nikon 使用者們,有個地方可以交流,並且可以保留這些討論,讓日後加入 Nikon 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Facebook 社團封閉且不利於搜尋,加上我的帳號莫名被官方封鎖了,LINE 社群光是圖片會過期就對於後面才加入的新朋友很不友善,Discord 是我目前認為最適合平台,無論你是迷惘的新手想來來尋找方向,還是已經熟練使用 Nikon 相機的資深大大,都非常歡迎加入。
下一篇準備來說說我用了更久的 Nikon Z8,也再次感謝 Nikon 台灣總代理國祥貿易對我頻道的支持,希望越來越多動態影像創作者一起加入 Nikon!
No Comments